返回栏目
首页美容 • 正文

莎莎陷关店“潮” 又一老牌店铺沦为时代的眼泪?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复兴网护肤

  岁末总是复盘时刻,成绩、经验,失误都会是各类复盘的关键词。

  近日,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称“莎莎”)发布自2022年4月1日至9月30日的六个月中期业绩及2022年10月1日至11月10日最新运营情况。截至9月30日的6个月,莎莎国际营业额为15.5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4.18亿元),同比下滑2.9%;期内亏损1.3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亏损缩窄26.67%。

  从莎莎的这波年末复盘可以看出,亏损下滑依然是重点!

图片来自莎莎财报

  在网购成为国民习惯的今天,很多Z世代可能对莎莎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作为时代的眼泪,莎莎也曾风头无俩,莎莎于一九七八年成立,从最初面积仅四十平方尺的零售柜位,发展成为亚洲区居领导地位的零售集团,根据‘Retail Asia’杂志、KPMG及Euromonitor二零零九年‘亚太区首500家零售商’排名,莎莎现为亚洲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店,亦为香港十大零售集团之一。

  10年前的莎莎以强势劲头入驻内地市场,截至2012年3月底的一个财年,莎莎加大内地市场扩张速度,共在内地开店48家,彼时的时尚弄潮儿也以打卡莎莎作为流量密码。

  可惜化妆品零售大佬的神话没有一直延续,10年后的今天,莎莎正褪去昔日光环。

  二季度内地关店29家

  及时止损成无奈之举

  截至9月30日,莎莎国际旗下零售店共193家,对比去年同期233家,一年内减少40家。其中,香港及澳门地区减少11家,内地减少27家。

  同期,香港特区生产总值变动为-2.9%,零售销售变动2%,药物及化妆品销售变动3%;澳门特区生产总值变动为-39.3%,零售销售变动-36.6%,药物及化妆品销售变动-31.6%;中国内地生产总值变动为2.2%,零售销售变动-0.6%,药物及化妆品销售变动-1.8%;马来西亚生产总值变动为11.6%,零售销售变动31.6%,药物及化妆品销售变动3%。

  除香港门店的销售成绩有少量增长,澳门特区和内地门店的销售成绩都有严重下滑。此前莎莎为加大线下扩张,在内地逆势开的22家店,但一季度内又“关回来”了。7-9月期间,内地门店大幅锐减,关闭门店达到29家,店铺数量由71骤降至42家。在半年度财报中,莎莎国际表示,内地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跌至历史低位。

  虽然销售成绩差强人意,但莎莎表示:内地依旧是莎莎的重要市场,短期内,集团会按照店铺的营运表现和盈利能力,继续优化店铺网络,并严格控制整体成本,以减低亏损及保留实力,长远支持集团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此前靠着旅游业带动内地游客赴港消费的情况也因为疫情原因未得到恢复。这使得2022年中国内地游客为香港特区市场仅带来2.8%的销售额。

  为了缓解这一困境,莎莎表示,集团继续根据店铺的经济效益优化店铺网络,平衡店铺租金与集团在区域集群保留及服务顾客的能力。以港澳地区为例,至今年9月30日,莎莎国际在港澳特区市场的零售店铺净减少5间,且都位于香港特区。

  马来西亚市场回温

  平静之下“暗潮”涌动

  虽然整体在亏损,但莎莎在马来西亚市场终于等来了好消息,由于马来西亚疫情的缓和线下市场的回温,财报显示,2022年马来西亚零售额同比增长30.6%,同点销售同比增长31.2%,均保持高位增长。目前莎莎在马来西亚销售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将近八成。

  海外成绩回暖似乎预示着莎莎已经熬过了“至暗时刻”有望迎来转机,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曾经和莎莎平起平坐的卓悦或许最有发言权,同样是化妆品零售起家,辐射店铺遍布海内外。但在今年9月,其创办人叶俊享已经申请破产。公开数据显示,2017—2020年,卓悦业绩营收分别为19.35亿港元、17.93亿港元、14.59亿港元、5.39亿港元。今年4月,卓悦公布2021财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7亿港元,同比增长16.37%,归属母公司净亏损2.08亿港元,亏损同比减少18.63%。到了今年6月,卓悦宣布停牌。

  大量关店,销售大降,甚至是陷入欠租传闻,卓悦的落败似乎和莎莎此时的处境无明显差别。

  回到莎莎的运营现状,作为香港的购物标签之一,莎莎的下坡路并不是从疫情之后开始的。

  2019年以前,莎莎营业收入大幅依赖内地游客。为了吸引内地游客,莎莎从2003年起就签下多个游客必逛的香港黄金地段旺铺,超八成店铺位于尖沙咀、铜锣湾和旺角等地段,也为此付出高额租金。

  莎莎国际主席及行政总裁郭少明曾表示,过去香港分店七成营业额来自游客,通关与否对店铺影响尤其大;即使香港未来通关,业务仍需要一段时间才有望回复以往水平,“澳门通关后9个月的营业额,也只占以往高峰期约5成”。也在这种模式下,当内地游客大幅减少,实体店的高成本逐渐浮现,关店之举反而成了莎莎提高盈利的手段。

  关掉高额房租的店,关掉不赚钱的店,短期内店铺的锐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损失,但也不失为是壮士断腕的举措。如果能继续扩张提高占有率,哪个企业又会止步不前甚至以退为进呢?

  电商冲击 线下新模式

  老牌网红被迫转型

  此时的莎莎,彼时的卓悦都是线下零售的缩影体现,从早年“代购潮”逐步被国际电商打压之后,平价好用的美妆单品似乎已经撑不起受众对莎莎的兴趣。

  囊括海内外的好用单品,却能做到价格比专柜便宜,这些原本专属于莎莎的销售思路,如今已经被各种跨境电商取代。比起需要去线下实体店一一挑选,电商的打法更加花样百出,价格低廉不说,还会根据各种购物节推出折扣商品,让本就平价的产品变得更加亲民。

  合理退货时间,各类花式赠品,甚至还会推出产品周边等等,电商的方便价廉给类似莎莎的线下零售店铺重重一击。更重要的是,由于电商平台的包罗万象,其能参与销售的品牌和品类也在呈爆炸式的增加。对比电商的高规模,莎莎能进到的货源和品牌则显得有些局限。

  价格打不过,服务比不上,甚至连产品都不够选,在电商来袭的新消费时代,莎莎无路可逃。根据2019财年三季度数据,公司内地游客交易总数虽涨5.8%,但单笔交易金额跌了6.1%。日趋低端化的消费属性在单笔金额的下跌上体现,也透露出这一零售之道的过时。

  既然打不过,干脆就加入!

  2021年起,莎莎把重心放在了线上,先后发展了自营官方网站、微信小程序和抖音平台,虽然做出了新尝试,但效果却差强人意。因为疫情的原因,国际物流受到影响,导致货源不足,货物停滞等情况。再看看竞手们的现状,万宁接入即时零售平台,屈臣氏实行“O+O”平台策略,将线下购物体验和线上社群、APP相结合。单是同类型的线下零售就已经在电商领域“卷”得不遗余力,更何况莎莎作为后来者,可谓是压力不小。

  虽然线下销售是莎莎的强项,但随着时代的改变,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固步不前的莎莎也遭遇了新秀们的强烈冲击。近几年大火的新型化妆品零售店,例如靠着“小样墙”爆红网络的harmay话梅,飞速扩张的KK集团,以及各类小众线下集合店都利用社交网络和不同的品牌属性收割了大波流量和消费者。

  综上,莎莎表示,尽管目前运营环境不佳,但集团仍采取务求实现可持续盈利的思维,并实行相应措施,以增强集团自身竞争力来应对挑战,并在疫情放缓时实现业务可持续增长。

  线下销售缩紧,线上竞争强烈,这不仅是莎莎的处境也是很多老牌线下零售店的要面临的窘境,困境寻出路,道阻且长。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