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教育 • 正文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复兴网教育

  日前,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七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深刻认识新时代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织密儿童安全工作体系。

  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64.68万人。同时,留守儿童数量也高达数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加大对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的关心关爱力度,是强化儿童权益保障、促进千万家庭幸福的重要内容,是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以及各地一系列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权益举措的推出,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数量有所减少,随迁子女在父母居住地上学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是,留守儿童的成长、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入学权益保障仍有提升的空间。尤其是,近两年迎来入学高峰,在学位供需矛盾紧张的背景下,随迁子女能否顺利入学、能否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以及进一步升学,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首先要直面最基础的问题,保障好其受教育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大的公平。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是要科学合理布局乡村学校,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就近入学的权益,避免由于入学成本抬高带来的失学辍学等问题。当下,一些地方出现了热衷举办大规模学校的现象,一些小学动辄三四千人,县域内的大部分学生被集中在县城内的几所学校。在做大做强几所县城小学的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则呈现出生源不断流失、办学质量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显然违背了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方向,将损害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益以及发展权益。

  对于随迁子女而言,在居住地入学仍然面临较高的入学门槛,尤其是在大城市,随迁子女难以与户籍人口子女一样享受同等的入学、升学机会。妥善解决好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留守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支持外出打工的父母把留守的孩子带到身边,让留守还是随迁不再是摆在父母面前的两难选择,让儿童能够与父母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父母的陪伴和支持下健康成长。而这无疑是当下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最重要的体现。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还要抬高权益保障的水位。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等群体,本身处境就不利,要想实现人生出彩、共享社会发展红利,面临更多的挑战。而越是如此,越呼唤社会的补偿性正义,要在公共政策层面,给予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更多政策性倾斜。

  比如,对留守儿童而言,要科学配置资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他们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不仅是教育公平层面,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情感陪伴缺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情况,还需要全社会层面投入更多的目光和资源,构建更为健全的社会关爱机制,护航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生活好、学习好。对于部分随迁子女来说,即便能够顺利入学,仍可能存在上课跟不上、在校难相融、父母接送难等问题,仍然会影响他们的成长。阻碍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不仅有制度的藩篱,也有观念的排斥。对此,要创设更好的包容、友好的政策和观念环境,为随迁子女提供来自社区的深度关怀,帮助随迁子女能够更好融入地城市生活。要通过放开、放宽落户限制,扩大优质公共教育资源总量等持续的政策改善和环境支持,让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接受优质教育,并完善义务教育后发展保障机制。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还要织密儿童安全工作体系。相对而言,由于常年与父母分离,或者虽然随父母迁移到了城市,但由于父母工作忙,照料不到位,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面对的安全环境更复杂、安全隐患更多。对此,必须构建严密的儿童安全工作体系,统筹推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儿童安全守护工作格局,织密织牢儿童安全保护网。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儿童安全防范意识。要有的放矢、精准施策,针对溺水、虐待欺凌、交通事故、心理疾病、网络沉迷等新老问题,开展安全守护专项行动。同时,要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加强防范,与时俱进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作者:杨三喜,系本报记者)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