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宗教 • 正文

张文良:生死之际的修行,圆悟克勤禅师与“涅槃堂里禅”|圆悟克勤禅师与佛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复兴网宗教

2023年12月7日—9日,圆悟克勤禅师与佛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纪念圆悟克勤禅师诞辰960周年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张文良在论坛发表题为《圆悟克勤禅师的“涅槃堂里禅”》的学术论文,张文良教授在论文中论述圆悟克勤从自身的修证体验出发,提出修行“涅槃堂里禅”的理念。“涅槃堂里禅”体现了圆悟克勤禅师对禅的深度思考及对禅的宗旨的深刻理解。透过圆悟克勤的“涅槃堂里禅”,我们也可略窥禅宗生死观之一端。凤凰网佛教文化摘录编发论文重要观点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张文良主题演讲

事关生死事大,如何去修圆悟禅师的“涅槃堂里禅”?

具体到圆悟克勤这里,如何在生死之际修行呢?这种结合生死体验的修行,圆悟克勤称之为“涅槃堂里禅”。涅槃堂里参禅的说法,源自圆悟克勤的师父五祖法演。如上所述,圆悟克勤初到五祖法演道场,自恃聪明伶俐而雄辩滔滔。五祖法演警策之曰:“是可以敌生死乎?他日涅槃堂孤光独照时,自验看!”①。涅槃堂是寺院收容抚慰老病僧人之堂室,亦称“延寿堂”、“重病闾”、“省行堂”、“无常院”等。古时丛林送老者至安乐堂,送重病者至涅槃堂。涅槃堂参禅,是生死之际的参禅,是结合生命体验的参禅。关于五祖法演的这段话的内涵,圆悟克勤开始并没有深刻的理解。直到自己亲身经历生死的考验,才知道世智辩聪皆不济事,只有结合自身的生死问题去参悟,才有可能有个悟处。圆悟克勤在对信徒说法时,曾对“涅槃堂里禅”做如下说明:

要透死生,岂是小缘,应当猛利,诚志信重,如救头然,始有少分相应。多见参问之士,世智聪明,只图资谈,柄广声誉。以为高上趣向,务以胜人,但增益我见,如以油投火,其炎益炽。直到腊月三十日,茫然缪乱,殊不得纤毫力。良由最初已无正因,所以末后劳而无功。是故古德劝人参涅槃堂里禅,诚有旨也。生死之际,处之良不易,唯大达超证之士,奋利根勇猛,一径截断则无难。然此段虽由自己根力,亦假方便。于常时些小境界中,转得行,打得彻,不存解,不立见。凛然全体现成,践履将云,养得纯熟,到缘谢之时,自然无怖畏。只有清虚莹彻,无一法当情。如悬崖撒手弃舍,得无留恋。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觅生了不可得,岂有死也?是故古德坐脱立亡,行化倒蜕,能得勇健,皆是平昔淘汰得净洁。香林四十年得成一片,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石霜劝人休去歇去,如古庙里香炉去。永嘉云,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盖业业兢兢,念兹在兹,方得无碍自在。既舍生之后,得意生身,随自意趣。后报悉以理遣,不由业牵,所谓透脱生死耶。②

根据圆悟克勤的说法,他所说的“涅槃堂里禅”,首先要有纯正的发心,即参禅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而不是为了世智聪明,不是为了通过世间智而求得名闻利养等。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正确的发心,自然会劳而无功,到生死到来之际,茫然无措。

那么,如何修“涅槃堂里禅”?按照圆悟克勤的说法,“涅槃堂里禅”只是一个譬喻性说法,并不是让禅师到了临终之时的涅槃堂才去参究。实际上,如果平时不用功,等到进入涅槃堂就一切皆来不及。“涅槃堂里禅”,是说要有参禅的急迫感,时刻想着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不仅发心要正,而且必须在日常的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时时用心,体悟“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体证生命现象背后的“无生”世界。在这样的“无生”世界里,不存在因缘集合的“生”,自然也不存在因缘离散的“死”。这就是“随流认得性”的境界。达到这样的境界,在生命结束时,自然能够做到“悬崖撒手”、“得无留恋”。

“涅槃堂里禅”的重要内涵:参禅开悟,修得“意生身”

圆悟克勤的“涅槃堂里禅”,虽然直接源自其师五祖法演,但也受到诸多禅林前辈的启发。这些前辈包括香林澄远、涌泉、石霜、永嘉玄觉等。香林澄远(908-987)是五代宋初云门宗僧人,嗣法云门文偃。据说在云门文偃座下十八年始得开悟。宋太宗赵光义雍熙四年(987),香林澄远禅师预知时至,向成都知府宋公珰辞行曰:“老僧行脚去。”通判在旁边说:“这僧疯狂,八十岁行脚,去哪里?”宋公答:“大善知识,来去自由。”禅师示寂前,谓众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讫而终,塔于香林院③。那么,香林禅师所说的地契是何指呢?应该是指体悟生命的本体,即不生不灭的佛性、如来藏。只有体得这一生命本体,才能站得住、把得稳,不被生命之流所漂荡。这也就是永嘉禅师所说的“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在这里,圆悟克勤还提到一个“涅槃堂里禅”的重要内涵,即参禅开悟,就可以在圆寂之后获得“意生身”。“意生身”指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根据《楞伽经》的说法,“意生身”有三类,即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第一类指在甚深禅定状态下所生之化身。如无著菩萨在禅定中上生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再下生为众生说法。在禅定中获得的神通自在身就是“意生身”的一种。第二类是证得诸法自性的“意生身”。第三类最高,指佛的化身。佛可以根据所要化度的众生种类,而自动(不作意)化现出不同的化身。如《观音经》所说,应以比丘身而得度者则现比丘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而得度者,则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关于众生一期生命终结之后的去处,净土宗根据“指方立相”的原则,提出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归趣处。这对修行念佛法门者,确实是一条超越生死之路,可以借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求得生命的安顿。但禅宗基于《金刚经》的“以无所住而生其心”,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反对住于任何相。慧能甚至有“东方人造业念佛往生西方,西方人造业往生何处”的诘问。但禅宗又不能不给修行者一个归趣处。这一归趣处,按照圆悟克勤的说法,就是佛菩萨的“意生身”。只有修得“意生身”,才能依据自己的意志而随意示现,而不是被动地为业力所牵引而在六道中轮回。

后世传承:虚堂智愚禅师新解“涅槃堂里禅”内涵

圆悟克勤关于“涅槃堂里禅”的理念,被后世禅师所继承,如虚堂智愚(1185-1269)禅师就曾要弟子参取“涅槃堂里禅”:

所以古德教人参禅,先要参取涅槃堂里禅。其间传佛心宗,续佛慧命,且置之一边。 何故?盖涅槃乃死生切要之地,眼光欲落未落,火风欲散未散,如刀割肉,似箭攒心,那时要得用。万一不觉不知,被他移入驴胎马腹里,卒难得出。出家儿尤宜着鞭,袈裟下失人身,万劫不复。每日不要只管理会他人闲事。尔自己分上,无量劫来,如洪波大浪,未尝休息。一日十二个时辰,阿那个一时,无走作么?一粥一饭,无走作么?开单展钵,无走作么?进退揖让,无走作么?语言谈论,无走作么?蓦然打个困来,便乃落在阴界中,头出头没。尔醒时,一段孤明历历底,阿谁作主?既无人作主,火风未散,阳魄未飞,早成隔生人也!大难!大难!棒打石人头,剥剥论实事。节物速化,法道?微。有志于此段切者,寻师择友,如救头然。终不为身衣口食,观山玩水,悠悠送日。尔若真个信得及,莫教一日被尔捱得透。百千法门,无量妙义毕矣④。

根据上述开示,虚堂智愚(1185-1269)在这里所说的“涅槃堂里禅”,至少包含以下内涵:

(一)这种禅是与临终体验结合在一起的修行。禅师平日可以畅谈“传佛心宗,续佛慧命”,但一旦面临生死之际,实际体会肉体病痛和精神的痛苦,就能够意识到平日的高谈阔论是没有作用的。这种说法与圆悟克勤关于“涅槃堂里禅”的说法相接近,都是强调参禅必须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空谈无益;

(二)这种禅与佛教的轮回转世说结合在一起。要意识到参禅是解脱的不二法门,如果不切实修行,一期生命结束,将堕入畜生道,转生为牛马。而出家的法师如果不切实修行,业力牵引,一失人身,将万劫不复。生死与涅槃相对,超越生死轮回,进入涅槃的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世界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禅的修行,从解脱的视角看,修行的成就就意味着不再轮回;

(三)业力的影响无时不在,如果不精进修行,不必等到生死大限到来,可能就形同死亡。人生在世,无时无刻不在造就各种善恶无记等业,即便是出家修行者,也不能不造作业力。行住坐卧,吃饭穿衣,进退揖让,开单展钵,生活中的种种作为,谁都难以保证合乎戒律,不违清规。即使能够做到不犯杀盗淫妄酒等根本戒,也不能保证不犯微细戒。如睡觉刚刚醒来,昏昏沉沉,可能瞬间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自己究为何人。而这已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死亡”,并不用等待肉体的消散才称为“死亡”;

(四)修禅必须有如“救头燃”的急迫感和危机感。如果相信自己是大根器,有宿世的智慧,就要珍惜光阴,寻师问道,精进修行,总有一日悟得生死的真谛。到这种境界,对于佛教的“百千法门”“无量妙义”皆能了然于胸,它们不再是外在于生命的存在。

注释:

①《佛祖历代通载》,《大正藏》第49册,685页下。

②《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四,《大正藏》第47册,776页中。

③《碧岩录》卷2:“当代道行者,只香林一派最盛。归川住院四十年,八十岁方迁化。尝云:‘我四十年,方打成一片。’凡示众云:‘大凡行脚,参寻知识,要带眼行,须分缁素,看浅深始得。先须立志,而释迦老子,在因地时,发一言一念,皆是立志‘’后来僧问:‘如何是室内一盏灯?’林云:‘三人证龟成鳖。’又问:‘如何是衲衣下事。’林云:‘腊月火烧山。’古来答祖师意甚多,唯香林此一则,坐断天下人舌头。’”《大正藏》第48册,157页中。

④《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14,《大正藏》第47册,776页中。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