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时政 • 正文

听“三农”工作新部署丨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要吃饱,也要吃好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综合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3年,我国有力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大豆面积产量双增、自给率继续有所提高,肉蛋奶、棉油糖、果菜鱼供给充足、质量安全有保障。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说,“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10月18日,收割机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张维镇润地农业种植合作社的一处玉米地收获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摄

  2024年如何保障好14亿多人的“米袋子”“菜篮子”?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部署,“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

  广西桂平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周铭德说,“今年我市的秋粮产量形势良好,主要是得益于高标农田的建设和高产攻关行动、粮油规模主体单产提升行动等多项高产行动。”

  10月27日,无人驾驶机械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高标准农田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

  湖南永州市冷水滩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长张明说,“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种粮户的积极性,也使广大的农民得到了实惠,让农田成为农民的稳产田和高产田。”

  10月10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蔡店乡蟒庄村高标准农田谷子地,农民驾驶收割机在收获谷子。新华社发(康红军摄)

  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23年将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将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姜庆海说,“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配套,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造更加稳固、可靠、坚实、安全的‘大粮仓’,奋力端牢‘中国饭碗’。”

  10月19日,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友忠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将收获的玉米放入科学储粮仓。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饱”,更追求于“吃好”。对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董汉松说,“江河湖海中有‘鲜’。森林也是宝,比如森林中能产生木本粮油的树木就是‘铁杆庄稼’,再比如温室大棚里的果蔬菌,还有生物科技,这些都是大食物观的应有之义。”

  12月17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麻栗镇盘龙村一蔬菜种植基地内,村民查看蔬菜长势。 新华社发(熊平祥 摄)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下一步将着力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继续扩大油菜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切实抓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持续推进大豆油料生产,确保明年大豆面积稳定在1.5亿亩以上。

  黑龙江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说,“明年的种植结构我们还是以大豆为主,我们合作社准备扩大到50万亩土地。”

  5月28日,农民在兴化市千垛景区采收油菜籽(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周社根摄)

  同时,农业农村部将着力稳定“菜篮子”产品供给,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促进奶业产需平衡,推动蔬菜水果等均衡供应,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湖南瑶山土鸡养殖基地负责人张海健说,“我们现在的土鸡,基本上是供不应求。明年,预计要到1万的存栏,往10万的目标进军。”

  海南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部经理王丰国说,“我们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由原来的1000多亩,到现在已经变成接近4000多亩了,我们鱼类资源增加的数量大概是5到10倍左右。”

  10月10日,福建省连江县定海湾内渔船经过深水网箱、渔排及深远海养殖平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山东寿光市古城街道前疃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说,“我们口感番茄已经成为了一个特色产业,因为实行了从种子、种苗到技术管理、产品的回收,保证了消费者的绿色安全食用。”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农牧局畜牧科科长刘赫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好三级奶业振兴政策措施,打造高标准智慧化奶牛牧场,不断提升优质奶源的供给能力。”

  这是2月18日在武威市凉州区一家企业牧场拍摄的奶牛棚圈内景象。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记者:杨驰、程济安、何山、孙晓宇、张力元、

王大禹、王君宝、李小波、唐铁富,丁春雨、

郭良川、黎多江、樊雨晴、达日罕

编辑:吴炜玲、董琳娜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