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吉林 • 正文

挺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吉粮”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复兴网吉林

日月盈仄,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大棚里蔬菜水果长势喜人,养殖场内牛羊成群、鸡猪满圈,粮仓里稻谷堆积如山,加工产业园里各类农副食品正装车发运……

农业是我省的最大优势,是全省振兴发展的根基。回望2023年,我省上下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起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首要担当,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代化大农业稳步开局,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亮点频现——

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28.02亿元,同比增长5.0%;

农业(种植业)产值同比增长3.7%,畜牧业产值增长6.2%,渔业产值增长9.2%;

粮食总产837.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从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4位,增产21.1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11.9%,亩产958.2斤,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为每个中国人的饭碗多贡献了1斤半的吉林粮;

肉牛饲养量达到770万头,增速达9.9%,居全国第1位;

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700万亩,稳居全国首位;

建设高标准农田791.2万亩,完成率居全国第3位,创历史最高水平;

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25.4万亩;

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

打造高标准美丽乡村示范村201个、美丽村995个和吉乡农创园48个;

肥沃的黑土地上,演绎更迭着沧海桑田般的嬗变,锻造融汇出现代化基因的农业大器。

吉林,正向农业强省进发。

战盐碱 护黑土

“藏粮于地”扩面积保质量

沃野厚土、广种多收,吉林耀眼的“成绩单”,听上去全靠“老天赏饭”。

其实不然。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份,2023年,我省狠抓粮食生产,在增加粮食播种面积、黑土地保护上,逐个环节安排部署、逐季压茬推动落实,奋力夺取粮食丰产丰收,加快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目标实现。

寒冬时节,行进在梨树县乡间,道路两旁,被秸秆覆盖的黑土地一望无际。走进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满院金灿灿的“粮垛子”和检修维护后排列整齐的大型农机具。

“同传统耕作模式相比,玉米秸秆免耕种植不仅能解决秸秆问题,还能减少农药、化肥投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起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效果,长出来的玉米棒大、轴细、籽深。”已经连续多年使用“梨树模式”种植玉米的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谈到效果感慨道,“2023年我这1.5万亩地,玉米单产2000斤左右,比10年前增加三成!”

位于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地带,吉林黑土典型区面积6900万亩,产出的粮食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0%左右。守着黑土地,反哺黑土地,吉林通过多年持续探索,成立了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制定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38条具体措施。并与中科院联合开展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粮食主产区建设3个万亩级、30个千亩级示范基地,成立了6位院士领衔的省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

“目前,全省构建了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护路径,总结了‘上盖、下松、适度深翻、水肥一体’等技术路径。”省农业农村厅黑土地保护管理处处长刘彦佐说, 今年,力争实施保护性耕作扩大到3800万亩。

“土地者,民之本也”。为不断挖掘耕地资源增产潜力,我省综合开发利用盐碱地,打造成为粮食产量新的增长极,为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提供新引擎。

曾经十年九旱的白城市,依托河湖连通、引嫩入白等工程,逐渐形成江河泡沼互济的生态水网,通过“以水定地”种植水稻,“以稻治碱”涵养生态,昔日的“不毛之地”现已成为全省水稻产量第一大市。

盐碱地改良是一个复杂的需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我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678万亩,集中分布在西部白城、松原两市。2022年以来,全省谋划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土地整治项目145个,实现种植49.4万亩。

育良种 推良法

“藏粮于技”提单产增效益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为稳定粮食生产赢得底气。

从凭经验种地到靠数据管地,节本增产的背后,是吉林坚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走进乾安县大遐畜牧场智能化田间管理控制室,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和养分,通过电脑科学配比,只需一个按钮,就可以精准地点对点输送给每一株作物。

“秸秆深翻还田解决了地力问题,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效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问题。我们还在优良选种上下功夫,种植耐密品种,2023年8万亩地每公顷产量25530斤左右,比以前多打1000多斤。”乾安县大遐畜牧场董事长刘子良高兴地说。

2023年,我省通过实施单产提升行动,实现粮食主产县全覆盖,建设粮油作物高产高效攻关示范区25个,新增水肥一体化技术234万亩,多措并举推动各地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仅推行的‘水肥一体化+密植’一项增产增效技术就可增产粮食10亿斤左右。”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粮食作物技术科科长胡博说。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吉林要建好中国的“大粮仓”,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为提高农作物单产潜力,2023年,我省首次筛选出耐密突破性品种41个、耐盐碱品种47个。通过开展农作物高产品种竞赛活动,评选出8个玉米品种亩产“超吨粮”,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提供种源基础。

在粮食增产的同时,推广“一地多用、一多收”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5.39万亩,创历史新高,为全省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一条全新路径。

抓特色 强链条

“十大产业集群” 助多元促增收

在保证粮食产能基础上,如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立足河湖、林草、果蔬等资源优势,吉林跳出单一种植模式,全面发展“四季农业”,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深入挖掘树上摘的、地里长的、水里游的等资源优势,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努力走出具有吉林特色的大农业、大产业发展之路。

在吉林省东鳌鹿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楼产品展示区,鹿茸、鹿筋、鹿鞭、鹿血等百余种“鹿元素”商品摆放于此,琳琅满目。

“梅花鹿的鹿茸、鹿心、鹿血、鹿胎、鹿骨、鹿筋、鹿皮等都具有极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被称为‘奔跑的药,可食的宝’。”东鳌鹿业董事长王艳梅说,2023年,我们开发出了一系列以鹿原料为主的功能性食品,一上市就受到市场欢迎。

东鳌鹿业位于长春市双阳区,是一家集学、研、产、养、加、销为一体的梅花鹿全产业链的精深加工企业,拥有鹿产品质量检测、鹿产品科技研发、鹿群疾病与预防控制三大中心,是我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让小小“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大产业,2023年,全省梅花鹿饲养量达78万只、鹿茸产量达1111.5吨,居全国第1位;人参产量达3.4万吨,居全国首位;黑木耳产量达118.4万吨,居全国第2位;棚室面积达到76.4万亩,省级“菜篮子”应急保障基地达到178家。

为将 “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打造成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的“多汁多味”土特产,真正让农民从全产业链各环节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吉林从“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破题,着力在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上下功夫,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聚力打造万亿级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产业,积极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建设,促进农产品由生到熟、由初到精、由短到长、由单一到复合,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从“小特色”到“大产业”,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目前,全省玉米水稻、生猪、肉牛肉羊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禽蛋、人参、果蔬、林下及林特产业集群产值超500亿元,建设“十大产业集群”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09户,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19个。

本报记者 闫虹瑾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